从民族茶俗到国际视野:罗大友茶文化研究案例走向世界

从民族茶俗到国际视野:罗大友茶文化研究案例走向世界

近日,国家级中国茶文化首席非遗传承人、中国茶文化研究院院长罗大友教授的研究成果《茶香漂海外 —— 罗大友茶文化论著》,被选入国际著名大学《世界高等艺术院校名师教学案例》,作为中国茶文化研究的代表性成果走向国际。据媒体报道,国际学术界的教授已收藏该案例并合影留念,由此可见,此项成果获得了国际名校的关注,为全球高等艺术教育提供了独特的东方茶文化研究视角。

剑桥大学艺术学院教授dr. adam antonik亚当·安东尼博士和罗教授教材合影留念

 牛津大学艺术学院主任Jude株德和罗教授教材合影留念

皇家艺术院校副院长肯·尼尔教授Professor Ken Neil和罗教授教材合影留念

珀斯市副市长Bruce Reynold先生和中国茶文化研究院院长罗大友教材合影

作为毕业于大学哲学系的学者,罗大友的研究始终以跨学科视野与实证方法为根基。他在梳理历史、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领域时敏锐察觉到:自鸦片战争后,中国茶文化在大陆遭遇严重断代,流传至海外的文化遗存亦呈现支离破碎之态。为此,他耗费数十载展开系统性梳理 —— 足迹遍布全国 56 个民族聚居区,记录傣族竹筒茶、蒙古族奶茶等各民族独特饮茶习俗;深入福建、云南、浙江、广东等主要茶区,实地考察茶叶种植、制作技艺的传承脉络;同时埋首国家图书馆等机构的浩瀚典籍,从《茶经》到明清方志,从宫廷档案到民间抄本,逐步构建起茶文化发展的完整学术图谱。

这种 “田野调查 + 文献考据” 的研究路径,使其成果具备鲜明的学术特质。此次走向海外的研究案例,以 “茶经”“茶情”“茶路”“茶愿” 为四大主题:“茶经” 聚焦制茶技艺的历史演变,“茶情” 解析饮茶习俗中的社会情感联结,“茶路” 追踪茶文化的跨地域传播轨迹,“茶愿” 则提炼出 “和而不同” 的精神内核,形成涵盖美学、哲学、社会学多维度的理论框架,为理解东方文化提供了具体而系统的样本。

国际学界的专家们也都在阅读,并珍藏相关资料且合影留念。作为国家级中国茶文化首席非遗传承人,罗大友亦是清华大学及北京大学茶文化讲座教授,同时担任美国科罗拉多工程大学博士生导师等职。其研究始终坚持 “学术建构先行” 的原则,此次教学案例走进国际高校 —— 以哲学思辨为理论框架,以实证研究为支撑基础,使传统智慧转化为可共享的学术资源。

中俄文化年公务访问中莫斯科国立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谢尔盖·弗拉基米罗维奇·库拉索夫 Сергей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Курасов亲切接见罗大友院长

20250709

 罗大友院长与塞萨尔驻华大使飞利浦相约钓鱼台